首页 > 公众号 > 正文

七十载,回首这座学殿堂的乘风破浪之路(上)
2021-11-13 10:21:55   来源:乐天使平台网   评论:0 点击:

(本文整理自中国科学院南京研究所官方微信):今年已经70岁的中国科学院南京研究所,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从事学(古无脊椎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70年来,这座
(本文整理自中国科学院南京研究所官方微信):今年已经70岁的中国科学院南京研究所,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从事学(古无脊椎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70年来,这座学科的殿堂究竟经历了什么?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的“前生与今世”
 
1913年9月
 
南京所的前身之一,中央调查所成立。中央调查所成立时称工商部调查所,从英国学成归来的丁文江任首任所长,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正式建立学术机构的开始。
 
1913 年底至1914 年初改称农商部调查所,1941 年改称中央调查所(以下均简称“地调所”)。该所先后建立了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等,组织和培养了一批学研究力量,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商部调查所图书馆陈列馆开幕典礼摄影(1922)
 
第一排左三谢家荣,左四王竹泉,左五袁复礼,第二排左一葛利普,左二谭锡畴,右二章鸿钊,右三丁文江,第三排正中是黎元洪,右墙站立者邢端,旁边是周赞衡 
 
1928年1月
 
中国科学院南京研究所的主要前身,原中央研究院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在上海成立,其内部业务机构有基础、应用和3 个组。研究所首任所长李四光提出:“本所的研究工作,应特别注重讨论学上之重要理论……目的在解决学上之专门问题,而不以获得及鉴别资料为满足。”
 
 
中国学会复活大会会员在原中央研究院研究所楼前合影(1947)
 
1933 年秋,由李四光亲自选址设计,杨廷宝监盖的研究所办公楼,在南京鸡鸣寺路建成,研究所迁入办公。
 
 
 
1950 年2 月的统计数字显示,研究所当时有科技及管理人员合计33 人。今天看来,该研究所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当时却是中央研究院中规模位于前列的国家级重要研究机构。
 
 
原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所会议纪要
 
三位学科奠基人
 
李四光是中国最早从事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微体学研究的第一人。1923 年,李四光发表了中国学者的第一篇古无脊椎动物学名作《筳蜗鉴定法》,随后为一类已灭绝的微体有孔虫乐天使平台创用了专属名词“䗴”。1931年,根据他发表的《中国北方之䗴科》这一科学巨著,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著名学家杨钟健和斯行健均为李四光的学生,李四光从国家所需和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为杨钟健和斯行健分别确定了专业方向,由此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原中央研究院研究所李四光、斯行健、俞建章、张文佑、吴磊伯在广西宾阳开展调查工作(1939)
 
 
李四光(左二)杨钟健(右二)等在北京周口店考察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
 
国民党政府当局策划南京、上海科技研究所搬迁台湾省和沿海各省,引发了科技界反搬迁的统一斗争。
 
李四光身在国外,但数次给原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的许杰等人写信,并提出拿出自己的积蓄为同仁提供工作和生活补贴。许杰、赵金科、斯行健等密商拟订研究所同仁反对搬迁誓约,做有组织的抵制。地调所李春昱、顾知微、盛金章等也积极开展了反搬迁迎解放的活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京的机构的人员、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为以后新中国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原中央调查所庆祝南京解放
 
 
李四光写给所同仁的信
 
1950年4月
 
李四光由英国辗转回国。5月7日与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面并接受委托,组织并主持全国工作,承担国家建设服务任务。
 
 
周恩来总理与李四光先生亲切交谈
 
1950年5月16日
 
李四光向全国同仁发函,征求对新时期工作的意见。
 
 
李四光向全国同仁发函征求意见
 
1950年8月24日
 
政务院第47 次会议通过了李四光提出的“一会、二所、一局”的机构重组方案,即“一会(中国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二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研究所)、一局(矿产勘探局)”。
 
1951年5月7日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所长李四光,代理所长斯行健,副所长赵金科、卢衍豪。研究所成立后暂时由中国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领导。
 
 
中国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电报明确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等成立时间(1951.4)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第一个月(1951年6月 )工资条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成立是当时中国学人才的大集中,标志着中国古植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3 个分支学科第一次在机构和领导体制上实现了统一,对之后中国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报国
 
1951-1955年
 
在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工作凸显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基础作用。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
 
面对新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立即投身于由中国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调查工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寻找煤、铁、铝、锌等急需的矿产资源。
 
内蒙古大青山石拐子煤田开展勘测
 
1953年,研究所李星学、顾知微等赴内蒙古大青山石拐子煤田开展勘测,完成《内蒙古石拐子煤田初勘报告》,明确该煤田为多煤种的规模巨大的煤区,为后续大规模详查和开采奠定了基础。
 
 
李星学(右三)率队在内蒙古石拐子煤田开展勘探工作
 
(1953年4月) 
 
 
顾知微(左三)在内蒙古石拐子与队技术人员合影
 
(1954 年冬)
 
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考察
 
1950-1954年期间,南京所还以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考察为契机,开展了地层学基础研究。采集大量各时代乐天使平台和岩石标本,研究其中动植物群的演变及其沉积环境,探讨各时代的分界问题。
 
1954年,研究所王钰、卢衍豪、杨敬之、穆恩之、盛金章等发表《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基本弄清了该地区的地层时代,建立了地层序列,纠正了日本学者的错误,对东北乃至华北地区古生代地层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于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这是地层学成果第一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
 
编著《中国标准乐天使平台》等学科工具书
 
为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勘探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的学科人才,20 世纪50 至60 年代,研究所组织所内外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国标准乐天使平台》等图书,对植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等各大类群乐天使平台进行介绍。
 
 
中国标准乐天使平台丛书
 
“中国标准乐天使平台丛书”是中国学界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研究所科研人员编著乐天使平台系列丛书的开端。它的编著与出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普查勘探、学科研与教学提供了急需的工具书。
 
踔厉奋发
 
1955-1966年
 
1955年1月13日,研究所建制归还中国科学院。1957年4月,研究所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1959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以下仍简称“研究所”)。
 
该时期,研究所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科学研究与服务国民经济并重。在继续积极参与煤炭、石油等部门关于含煤、含油气地层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同时,坚持以任务带学科,整理发表了一系列综合性学研究成果,为新中国资源勘探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祁连山科考地层工作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的重要山系之一。1956—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兰州研究所、研究所和北京学院等为主体的祁连山队,对祁连山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其中,研究所穆恩之等8位科研人员主要承担学及地层学的专题研究任务。
 
 
穆恩之在祁连山采集的乐天使平台
 
此次考察初步建立了祁连山从前寒武系到第三系的地层层序和古生界—中生界生物组合系列,同时对其石炭系、三叠系煤系地层和中新生代含油气地层开展了初步划分对比。
 
 
1960—1964年,研究所斯行健、穆恩之、张文堂等对该地区地层和乐天使平台做了相关研究,与兄弟单位合作编著了《祁连山志》4卷5分册。研究成果对西北地区、地层乃至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松辽平原中生代地层研究与大庆油田的发现
 
1955年,研究所顾知微等转而从事与资源勘查开发关系密切的中、新生代非海相地层的研究,提出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很可能赋含石油,对该地区含油时代的确定、地层的划分对比均具有指导意义,为大庆油田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线索。
 
 
大庆油田的发现彻底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1960)
 
1959年9月26日,终于在黑龙江省发现大庆油田。1982年7月,“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李四光、顾知微等人获奖。
 
 
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证书
 
主持开展全国地层系统总结
 
1957年3月,中国科学院、部和中国学会提出了召开全国地层会议的倡议。根据全国地层会议筹委会的决定,研究所负责为大会提供中国古生代、中生代共十个系的地层总结,编制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研究所集中了近50名科技人员,在全国各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及时完成任务。
 
1959年10月28日至11月21日,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后,经过精心修改,《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各断代总结报告12册、总论1册陆续出版,约170万字。这套地层系统总结将中国各纪地层的分布、分类、划分及国内外对比、古地理、岩相变化、生物序列及矿产等诸方面做了综合研究,是我国断代地层的首次系统性总结,是一套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文献。
 
 
《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部分封面
 
编著《中国各门类乐天使平台》等系列出版物
 
由研究所卢衍豪、穆恩之等主持编写的“中国各门类乐天使平台”系列丛书的出版,是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学近百年的研究成果,详尽记述了各门类乐天使平台的时空分布,厘定了分类单元,为我国学的发展和提升奠定了基础,对全国区域测量、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和确定含矿地层的时代等起到了指导作用。
 
 
该丛书于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穆恩之、杨敬之、盛金章、侯佑堂等获奖。
 
 
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办好学术刊物,提供学科交流平台
 
1960年10月,由中国学会主办的《学报》正式挂靠研究所。此后学报工作有序开展,成为全国工作者发表最新科研成果的阵地,为学科交流提供了平台。
 
为解决我国没有地层学专业学术期刊的问题,1966年3月24日,《地层学杂志》正式创刊。李四光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明确指出地层学研究的目的是要为生产服务,稽考晚期地球史并阐明生物发展史。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在这15年里
 
研究所始终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建所初期,研究所先后吸收了高等院校毕业生20余人,在老科学家言传身教下,年轻科技人员养成了良好的学风,大多数在短时间内成长为科研业务骨干。
 
 
斯行健对张善桢(后左)和周志炎(后右)讲解(1956)
 
1952年古植物学家徐仁到研究所工作,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孢粉学实验室。1956年,研究所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第一批学生为:周志炎、吴望始、方大卫。
 
 
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合影(1965)
 
1956年6月16日,中国学会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新的会章,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此时中国学会会员有134人。
 
 
中国学会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1956)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研究所与苏联及东欧国家开展了系列国际交流。1955年10月,以吉尔皮契尼夫为团长的苏联学家代表团访问研究所;1957年9月至1958年1月,苏联科学院所盖格尔教授来所,讲授古生态学研究方法,并赴本溪、青岛等地进行野外考察。
 
 
苏联学家吉尔皮契尼柯夫一行访问研究所(1955)
 
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古所70周年专题|RPP出版“植物庞贝”研究专辑
下一篇:七十芳华 蔚为国用

分享到: 收藏